登泰山记

清代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三十九年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文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弘历

弥月缘希泽,愁深农苦辛。今朝经大霈,几暇命游巡。适以纾怀郁,果然入目新。溪声喧有涨,峰色净无尘。昼为夏长静,天如雨后仁。耕耘催亚旅,草木长精神。谓是忘忧地,虞非克念邻。山灵如藉问,合唤个中人。

朱仕玠

戴壳含浆逐海波,千形万汇种纷罗。好寻渔父传覼缕,细展乌丝谱蚌螺。

田梦月

秋风袅袅雁飞初,千里京华一纸书。史馆声名綦叔厚,文园消渴马相如。扁舟半夜难乘兴,杯酒经年叹索居。久阙报章非为懒,颍滨无计觅双鱼。
内苑

玄烨

晚凉内苑看槐花,依槛临池日欲斜。龙戏清潭娱夏景,片云生处足桑麻。
暑将退

玄烨

歊蒸少退解烦忧,白发苍颜万里愁。触物方知开造化,閒来更觉有源流。倒垂树影河边水,悬挂波声岸上楼。分外并无着意处,惟将周易静中求。
醉时歌

朱骏声

人生百岁亦草草,安得黄金鍊丹早。闭门兀兀空著书,不饮那知酒杯好。昔有刘伯伦,死便埋我全其真。后来谁续《酒德颂》,我识世间无酒人。春风二月开桃花,绯绯一树蒸红霞。芝田种秫酿新熟,高兴肯让麻姑家。醉后看天大如斗,左手击鲜,右手击缶。行乐安...

金和

屈指经行处,长亭复短亭。关山增阅历,身世感飘零。才返鄱湖棹,重浮粤海萍。匆匆挥手去,骊唱不堪听。
山田

弘历

山田日以辟,刀耕火种之。所幸常有秋,不辞辛苦治。生齿日滋繁,地利讵有遗。赢此边外垦,稍救乏业黎。丁男相踵至,燕云逮晋齐。奚啻千万户,梯岩事耕犁。内外久一家,蒙古颇相资。更虑启忿争,治之良有司。亦知非远图,权以医燃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