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宋代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袁去华

曲沼朱阑,缭墙翠竹晴昼。金万缕、摇摇风柳。还是燕子归时,花信来后。看淡净洗妆态,梅样瘦。春初透。 尽日明窗相守。闲共我焚香,伴伊刺绣。睡眼腾腾,今朝早是病酒。那堪更、困人时候。

吕渭老

新枝媚斜日。花径霁、晚碧泛红滴。近寒食。蜂蝶乱、点检一城春色。倦游客。门外昏鸦啼梦破,春心似、游丝飞远碧。燕子又语斜檐,行云自没消息。 当时乌丝夜语,约桃花时候,同醉瑶瑟。甚端的。看看是、榆角杨花飞掷。怎忘得。斜倚红楼回泪眼,天如水...
春游

王令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方回

神有铦锋日夜磨,刻雕宇宙奈君何。俗谈世念神山隔,人品诗评白眼多。大似石宫元子咏,更能铜斗孟生歌。暮年我亦词华落,欲卜溪邻买钓蓑。

易祓

山外如何便识山,白云出岫鸟知还。更看面目知端的,却在先生几格闲。

李洪

十月南闽未有霜。蕉林蔗圃郁相望。压枝橄榄浑如画,透甲香橙半弄黄。 斟录醑,泛沧浪。白沙翠竹近温汤。分明水墨山阴道,只欠冰谿雪月光。

史达祖

似红如白含芳意。锦宫外、烟轻雨细。燕子不知愁,惊堕黄昏泪。 烛花偏在红帘底。想人怕、春寒正睡。梦著玉环娇,又被东风醉。

赵汝茪

碧黯塞榆,黄销堤柳,危栏谁料重抚。才情犹未减,指点惊如许。当时共伊东顾。为辞家、怕吟鹦鹉。衮衮波光,悠悠云气,陶写几今古。 生尘每怜微步。渺江空岁晚,知在何处。土花封玉树。恨极山阳赋。吹芗扇底余欢断,怎忘得、阴移庭午。离别苦。那堪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