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虞山记

清代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字碻(què)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

峡口

成书

向夕阴风来,乱山渐萧索。两峰忽相参,再转境弥恶。峡深天欲断,道窄壁如削。阴崖无草木,盛夏亦光濯。狠石积铁黝,奇状献斧凿。负隅猛虎蹲,作势厉鬼攫。濛濛黄雾映,惨惨白日落。久役乱惊魂,畏途愁病脚。出峡稍平旷,石辙犹荦确。神伤自昔然,何心记丘壑。
东阿

弘历

治国有常经,旌贤退不肖。善哉齐威王,赏罚不颠倒。考政在田野,文饰安能冒。定人在素行,毁誉岂足较。即墨应受爵,适当勤劳报。彼憸阿大夫,烹之不为暴。即境思古人,惕然识政要。一国近易察,天下远难照。所以辟四门,重华垂有耀。

朱景英

眼中无丹青,句妙山水障。可惜杜少陵,不见黄公望。

弘历

浩渺含太虚,一色琉璃影。画师创新格,恩波图万顷。故知寓意深,茟谏吾须领。惟予牧万民,驭朽恒自警。或理有壅蔽,或政过宽猛。或民怨饥寒,或时有灾眚。虑泽不下逮,中心常耿耿。披图鉴已切,愈以发深省。

全祖望

一百五日至七日,莫定梨花暮两期。日饮无何犹不尽,一卮留供借书瓻。
初伏

弘历

绿林浓欲滴,赤日蕴如蒸。梅润湿阶础,炎歊薄户庭。拂拂透窗籁,棱棱贮盘冰。坐爱浮翠瓜,生憎变白蝇。花香薰百和,泉响调千筝。挥扇无烦暑,忘筌有馀清。

范咸

为想龙眠二月天,赐金园里足风烟。恩深敢说归山好,不为家无负郭田。
黄花路

弘历

蓟野屡经行,所爱黄花路。每到似披画,向过已留句。金风玉露中,又复历此处。此处土最肥,嘉生无不怒。黍稻均有秋,瓜壶饱於茹。熙熙老若幼,衎衎妇与孺。往往听衢谣,初不离本务。㝢县尽如斯,资生复何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