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选段

未知 佚名

  《毛诗序》选段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典论·论文》选段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诗品序》选段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与元九书》  选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题画》画竹题记一则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人间词话》三则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佚名

李嘉祐

憐君辭滿臥滄洲,一旦云亡萬事休。 慈母斷腸妻獨泣,寒雲慘色水空流。 江村故老長懷惠,山路孤猨亦共愁。 寂寞荒墳近漁浦,野松孤月即千秋。

劉禹錫

賈客無定遊,所遊惟利幷。 眩俗雜良苦,乘時知重輕。 心計析秋毫,搖鉤侔懸衡。 錐刀既無棄,轉化日已盈。 邀福禱波神,施財遊化城。 妻約雕金釧,女垂貫珠纓。 高貲比封君,奇貨通倖卿。 趨時鷙鳥思,藏鏹盤龍形。 大艑浮通川,高樓次旗亭。 ...

高適

吾友吏茲邑,亦嘗懷宓公。 安知夢寐間,忽與精靈通。 一見興永歎,再來激深衷。 賓從何逶迤,二十四老翁。 於焉建層碑,突兀長林東。 作者無愧色,行人感遺風。 坐令高岸盡,獨對秋山空。 片石勿謂輕,斯言固難窮。 龍盤色絲外,鵲顧偃波中。 ...

李嘉祐

仙冠輕舉竟何之,薜荔緣堦竹映祠。 甲子不知風馭日,朝昏唯見雨來時。 霓旌翠蓋終難遇,流水青山空所思。 逐客自憐雙鬢改,梵香多負白雲期。

高適

始知帝鄉客,能畫蒼梧雲。 秋天萬里一片色,只疑飛盡猶氛氳。

不詳

崇禋已備,粢盛聿修。 潔誠斯展,鍾石方遒。

敬括

前庭一葉下,言念忽悲秋。 變節金初至,分寒火正流。 氣含涼夜早,光拂夏雲收。 助月微明散,沿河麗景浮。 禮標時令爽,詩興國風幽。 自此觀邦正,深知王業休。

不詳

祝史正辭,人神叶慶。 福以德招,享以誠應。 六變云備,百禮斯浹。 祀事孔明,祚流萬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