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陈给事书

唐代 韩愈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卢照邻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n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杜牧

边上闻笳三首 唐·杜牧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n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n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n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n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n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

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白居易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唐·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n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n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n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咏月

李建枢

咏月 唐·李建枢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n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刘长卿

龙门八咏·下山 唐·刘长卿 谁识往来意,孤云长自闲。\n风寒未渡水,日暮更看山。\n木落众峰出,龙宫苍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