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游记

王士祯

红桥游记 清·王士祯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n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n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亦属和。\n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王士祯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康熙朝书画家宋荦称王士祯“书法高秀似晋人“。近人称其书法为“诗人之书”。博学好古,又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

弘历

澹泊志乃虚,宁静视斯朗。川云供啸咏,天地任俯仰。隐几极目清,披襟满意爽。惟其无一物,是故含万象。

任绳隗

城头日落晚钟催,寒夜阳春动地回。白发自怜知己旧,青樽谁为故人开。座中侠气干霄上,墙外书声度幕来。相劝莫辞金谷数,试看百罚有深杯。

全祖望

湘江兰秀,武陵桃熟。种志玄都,香传幽谷。易称辨物,盖以类族。何来金丝,采之盈匊。附以紫萝,亦几一束。虽袭其名,实殊其目。屈原已死,陶潜不复。女史记之,以防混浊。
缲车辞

田雯

朝饲蚕,暮饲蚕,桑树叶大蚕眠三。初长如蚁今成茧,乙乙上簇黄白满,缲车咿轧风中转。女十五,当户织。桃夭期,闻消息。帘幕半垂双燕飞,打叠新缣作嫁衣。

弘历

名园依别墅,屈曲石墙通。自是一壶地,乃如大壑丛。板阁坐听雪,昔年声在耳。飞流摐摐中,后今同一视。迸水云绅白,诡石佛莲青。更看新样出,岩间笠子亭。出峡涌晴雪,湱湱复皑皑。临流更亲切,恰见其源来。
阜平县

弘历

朝过阜平县,霜华散轻寒。宴温朱鸟晖,依微墟里烟。一老跽道左,皤皤实可怜。将欲赐之金,匍匐前致言。谓驾由此过,首被皇恩旋。岂敢重受赐,不知止足焉。吁此迎銮人,奚啻万与千。得陇还望蜀,尚且增其年。等差宁过优,谁惜此戋戋。是老独异恒,可谓耆...

弘历

事君贵行道,内外讵殊途。召父及杜母,至今垂令誉。廊庙岂不佳,衮职惭补苴。闻君一县花,与民共欢娱。户不闭深夜,遗不拾通衢。东山林谷幽,宁复怀归无。

弘历

灵山能出云,叆叇满封中。林斋坐对客,润逼冠芙蓉。长笑进履人,功成寻赤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