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宋代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尹公远

江湖千里秋风客,翩然白云黄鹄。石鼎烟霏,篆书红湿,随处菊香泉绿。幅巾野服。尽扫叶开门,抱琴听瀑。何事蓬壶,归来犹待海涛陆。 卢鸿旧时隐处,想斜阳草树,水榭云屋。尘尾玄玄,笔花语语,剪尽雨窗残烛。黄庭误读。且东老留诗,采和歌曲。后日重...

方岳

天地中间一叶舟,与鸥等是此生浮。江淮千里水天碧,南北六朝烟树愁。浪挟禹功吞巨海,寺骑娲石碍中流。渔蓑不涉兴亡事,自醉自醒今白头。

方岳

凿空为此名,忽已落众口。聊结一间茅,承当作崖叟。

方岳

才有佳山便歇程,岛烟汀雨正关情。世於吾道亦聊尔,我与梅花各瘦生。无处不曾供夜话,有田谁肯废春耕。年华俱在客中过,只为天公乞一晴。

方回

解后犹存石柱梁,周家九鼎尚沦亡。此泉只是寻常水,为有欧苏姓字香。

曾协

适意平生水竹居,雌黄在手为藏书。久看英子声名早,常恐良朋过往疏。方喜安舆迎綵袖,忽惊平陌走丧车。青松翠柏新阡路,常使行人泪满裾。

史达祖

天风入扇吹_衣。小红楼、夜气正微。有人在、冰弦外,水精帘、花影自移。 阳台只是虚无梦,便不成、凉夜误伊。想闲了、流离簟,就一身、明月伴归。

易士达

新築亭台分外凉,广寒移下水云乡。才当暝色千山合,便有檐前一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