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清代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三十九年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文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回庄子

成书

乱山去无际,砂砾为平川。渺然见村落,孤迥殊可怜。屯众三五家,茅栋八九椽。门前有老树,屋傍有流泉。泉流不出村,渟泓作方园。平畴望可尽,禾黍亦陌阡。天生一掬水,灌此百亩里。如从称量出,不过亦不愆。芳草绿满地,野花红欲燃。不意桃源境,落此戈...

金科豫

丹崖似削成,瀑布千寻落。明如素练悬,寒漾水晶箔。纷纷溅沫馀,无数珠交错。

易顺鼎

甚功名,何意绪。说到劳生,总没些儿趣。二月行踪三月住。四月黔关,五月依然去。万重山,千里路。驴背明朝,独自和秋语。我比残鸦心更苦。一点归心,却在天涯树。

全祖望

又被旁门去一雄,居然提唱震宗风。直探秘密天花藏,不信温公与蜀公。

金科豫

冶春词社旧知名,想像当年四座倾。五日东风十日雨,诗成随处谱歌声。

金科豫

臭味芝兰邂逅中,异乡离合几秋风。闻犀堂畔天香里,记取联吟曲槛东。

林朝崧

白也谪仙恺之痴,江湖颇传醉后诗。谁知雁行揖坡谷,吾家阿买非常儿。

易顺鼎

鱼龙方跋扈,鸡犬岂平安。五洲蜗角局,不能闲。金瓯将缺,先变烂银盘。沧海扬尘后,荆棘铜驼,只愁泪洒神仙。大槐宫衮衮貂蝉。那有柱擎天。玉龙三百万,甲将残。乾坤澒洞,来日大都难。披发吾行矣,儒衣僧帽,黄冠差胜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