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清代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三十九年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文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安昶

高阁临霄久不开,断碑风雨独徘徊。只今重葺宫墙日,倍想当年梁栋材。瞻拜圣经同日月,摩挲礼器象云雷。登临平揖龙山塔,恍见奎光接上台。

杭澄

晴烟漠漠柳丝丝,肠断春江是别时。千里相思两行泪,三年光景几篇诗。生涯似兔初营窟,踪迹如蝉不定枝。却怪天遥久留滞,何年得遂鹿门期。

金应澍

爆竹声中转斗杓,侧身天地故乡遥。欣看云物占丰岁,定有忠良翊圣朝。老健方知天意厚,乱平更虑世风浇。起来枕上留归梦,先去焚香谢九霄。

易顺鼎

尺筇犹在,笑顽仙何必,身骑黄鹄。倒瞰蛟宫惊欲坠,落日烧红如烛。北去云帆,西飞月镜,怪底人生速。翛然青气,白鸥才是吾属。欲写转眼南朝,荡胸东海,恨山中无竹。更为坡翁诗在上,漫教轻续。三两渔踪,一双僧影,占断江天绿。妙高台顶,破空聊弄青玉。
杏坛

弘历

奎文阁后殿前垂,杏坛遗迹传缁帷。当时侍者想訚侃,弦歌鼓琴敦书诗。我来景仰慰素志,恍见教泽长留贻。春风袅袅绯英枝,在彼在此还堪思。舞雩曾点圣所与,吾亦因之将咏归。

弘历

展礼谒二陵,启途巡九洛。前辰雨洒道,兹时潦归壑。风寒冷斯未,地湿尘不作。行行度燕墟,召泽想何若。樊馆及高城,传闻疑信错。太行之左麓,高原秋有穫。是用慰予心,予岂有他乐。

林茜

菜根滋味久能甘,竹径参差倚杖看。白雀飞来虽是梦,青山占尽不为贪。一窗花影焚香坐,半榻松风抱月谈。云散春江孤棹远,愁思还结侣云庵。

朱彝尊

相送悲长别,还家惨独行。流连简书札,次第念交情。自有箧中作,何难身后名!泉台应快意,未必似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