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棹歌(三首选一)

清代 魏源

  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资湘,曰沅湘;故有“三湘”之名。洞庭即湘水之尾,故君山曰湘山也。资湘亦名潇湘,今资江发源武冈上游之夫夷水,土人尚曰潇溪,其地曰萧地。见《宝庆府志》。《水经注》不言潇水,而柳宗元别指永州一水为潇,遂以蒸湘为潇湘,而三湘仅存其二矣。予生长三湘,溯洄云水,爰为棹歌三章,以正其失,且寄湖山乡国之思。

魏源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今隆回县司门前镇)。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石壕

林寿图

暮投官吏捉人村,丁壮凋零妪守门。不独二陵怨风雨,北邙还有未招魂。

弘历

京南首顿临王畿,我东曰归心西悲。按程逐日未可骤,难度兹三十六时。良乡塔影横云表,去年由此南巡道。庭树花开花落自不知,依旧弄影绿窗纱窈窕。

弘历

柳眼将舒弱自扶,水村山墅接川途。个中颇有丰年景,叠鼓声喧赛紫姑。

苏曼殊

行人遥指郑公石,沙白松青夕照边。极目神州余子尽,袈裟和泪伏碑前。

朱议雱

长溪久雨没高枝,六月山楼尚布衣。贫士漫同元亮咏,王孙谁赋少陵诗。旧云《仪礼》全于是,近识《忠经》亦在斯。纸伞芒鞋何处路,还看执手问前期。
未起

金孝纯

未起心犹寂,初回梦已空。曙光镫影外,春意鸟声中。菊枕频欹雨,芦帘不受风。自惭小室赋,无复蔡凝工。

弘历

少时慕才华,研精味辞藻。微言探月窟,逸兴横云表。措思每废餐,兀兀忘昏晓。虽云俗虑无,却被诗魔扰。至理在目前,弃而求深窈。旷荡无所归,怅怅盈怀抱。近读文公书,习气从兹扫。因知九仞山,一篑功不少。作此聊自讼,讵足云见道。

弘历

长松疏竹夜堂清,横膝焦桐澹荡鸣。更不题诗应有意,昌黎犹自致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