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

清代 厉鹗

瘦筇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湿粉楼台,酽寒城阙,不见春红吹到。徽茫越峤,但半沍云根,半销沙草。为问鸥边,而今可有晋时棹?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绂在浙江主持乡试时,看到厉鹗的试卷,大为欣赏。厉鹗于该年考中举人。进京以后,以诗为汤右曾所赏识,但未能考中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为浙江巡抚程元章推荐,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由于考试过程中,误将《论》置于《诗》前,以不合程式再次名落孙山。此后,终身未仕。

厉鹗在词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在词派问题上,他推崇姜夔、张炎等人为首的宋词南宗,贬低辛弃疾等人的北宗。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他主张在艺术特点上,词应该是幽隽清绮,婉约淡冷;作品蕴意上,词要适度表达作者纯正的情感,寄以不含俗态的清高志性。他与查为仁合编的《绝妙好词笺》成为继朱彝尊《词综》之后推崇南宋词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另外,厉鹗也长于写诗,特别是五言诗。他与杭世骏齐名,《清代学者象传》中称其:“为诗精深峭洁,截断众流,于新城(王士祯)、秀水(朱彝尊)外自树一帜。”厉鹗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

弘历

两峰五丁辟,一寺双林开。坐我挹秀阁,抒兹即景怀。冷泉淙石齿,疏林挂兔胎。结习一以忘,故知无去来。

弘历

留下寻那见草堂,三蔬展尚欲生香。炽然一切有为法,了识何曾者个忘。

弘历

秋老染红梨,霜稚馀绿杞。郛郭仍古郡,嵚崎倚峻址。停辔验民风,淳朴喜不俚。颇知习诗书,亦复勤耕耔。当时苦井税,灌田乏活水。皇祖诏宽输,勤民恤劳止。逮此六十年,疲俗日以起。西巡际时和,前车驱记里。翘首仰前猷,何能继休美。黔黎爱戴同,弥切惭...

纳兰性德

闷自剔残灯,暗雨空庭。潇潇已是不堪听,那更西风偏著意,做尽秋声。
城柝已三更,欲睡还醒。薄寒中夜掩银屏,曾染戒香消俗念,莫又多情。

林朝崧

家无儋石忧天下,今人未见如君者。胸怀既与世相违,年命更遭天不假。呜呼如君真数奇,生不能免寒与饥。死不能庇妻与儿,学书击剑空尔为。与君夙订忘年契,闻君羽化泪盈袂。方嗟诗酒久离群,谁料声容俄隔世。世上干戈斗触蛮,天荆地棘行路难。我尚未知埋...

纳兰性德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弘历

异域为天府,来宾届月氐。绣郊千帐合,驻野六龙齐。坂卉蒸霞烂,山云傍涧低。地高邻北极,恩下逮西鞮。锡宴晴晖皓,徵诗湛露凄。娱观陈角抵,献技习驹踶。三爵斯颁矣,千秋胥乐兮。贻谋怀祖德,天若敬常稽。

弘旿

麻姑忽款蔡经扉,剪剪明霞护彩衣。梦里云深谁唤起,枝头春老漫催归。顿教林屋生华润,那许丹青品瘦肥。亭惬素心轩待月,何尝聚散与心违。